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2025年绿金委年会 |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受益转型”论坛综述

2025-07-24   

....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稳固运行的基础保障。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威胁经济长期稳定和人类福祉的重要风险,对金融系统构成的潜在威胁或超出市场预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持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并加速完善金融领域配套政策体系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支持力度。

202574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成功举办年会成果发布环节,北京绿金院牵头的绿金委“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发布18项最新进展与成果,涵盖标准制定、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产品与融资模式创新、气候适应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等多个议题。

年会分设八个平行论坛,其中“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受益转型”论坛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主持,邀请来自政策、金融、智库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者,分享各自在国际合作与资金机制创新、自然受益转型、地方先行先试、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以及自然相关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张蓓指出,自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存在深度协同,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支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研究局正牵头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与蓝色金融标准研制,探索金融支持有效模式,并围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与金融风险评估议题开展专项研究。该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感谢各位专家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受益转型提供多维度见解和建设性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凝聚多方合力,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金融资源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有效配置,共同书写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受益转型”论坛

图片来源:浙江省金融学会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一级巡视员刘宁指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然而,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6000-8000亿美元。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出资15亿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刘宁介绍,该基金支持覆盖15个发展中国家的9个项目正在全面实施,目前全球21个联合国机构,提交了上百个新的项目申请。为推动金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发展,他强调:一是完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政策框架,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开发生态债券、自然受益型贷款等金融产品;二是构建科学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参考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金融评估体系,推动统一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三是强化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扩大中国金融机构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刘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了如何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角度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提供支持:第一,为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第二,支持以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第三,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的经济活动。关于金融机构参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相关的工作路径,刘宁分享了世界银行创新结合公私资金方面的国际经验。最后,刘宁指出,根据彭博(Bloomberg)发布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规模可达1.15万亿美元,中国金融机构有能力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引领全球发展。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指出,自然正在成为全球金融系统的隐形负债。全球过半GDP直接或间接依赖生态系统服务,但过去50年18项核心服务中有14项加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已被列为2025年全球第二大长期风险。英国GDP面临6%-12%的自然风险敞口,巴西金融机构46%的贷款组合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一旦服务崩溃,不良贷款率或跳升9个百分点。在她看来,金融机构是扭转风险为机遇的关键枢纽。资金投向哪里,企业的转型方向就落在哪里。例如,咖啡企业若分散采购并支持可持续种植,可显著削弱气候自然灾害冲击下的供应链断裂风险;矿业及其下游企业开展水足迹管理,可在水资源紧张地区锁定产能。她提出金融机构开展自然受益转型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做体检”: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地理空间数据,对投资组合进行自然风险“CT扫描”,识别对自然的依赖度和影响路径;然后是“开药方”:针对生物多样性敏感行业设计转型金融产品,从生物多样性绩效挂钩贷款到生态修复收益债券,并支持重点企业形成配套的短、中、长期可量化的自然转型路线图;最后是“晒报告”: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同步披露自然相关财务信息,用透明度把自然风险溢价转化为绿色溢价。白韫雯强调,自然受益转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目前低碳转型上的再升级:只要把“碳账本”扩写成“自然账本”,就能把既有路径延伸到生物多样性领域。监管侧可以支持拆数据高墙,建立跨部门生态共享平台,并开发可落地的本土化风险标尺;金融侧则应把自然变量嵌入投贷全流程,加速创造自然正效益资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新赛道上抢跑。

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朱江表示,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此背景下,围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领域,四川省分行构建了“研究引领、政策筑基、试点探路、市场赋能”机制。朱江指出,在研究方面,四川省分行深度参与人民银行研究局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信用、融资、标准等课题,形成生物多样性金融案例库;在政策方面,联合省级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嵌入四川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如《四川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工作方案(2024-2026)》,并鼓励雅安等市(州)制定本地方案;在试点方面,依托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地区,推动相关市(州)分行探索绘制生物多样性数字地图、构建物种数据库,指导金融机构探索将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纳入信贷审批流程;在市场方面,通过创新行动引导机构拓展融资渠道,如遂宁市发放全国首笔“附带绿色保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贷款”,雅安市、广元市推出野生动物致害险等特色保险。此外,针对信息披露,朱江指出标准待完善、数据获取需优化、机构能力待提升及激励机制需加强四大挑战。对此,四川省分行计划探索制定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地方模版并优先在生态敏感区试点,利用绿色金融平台共享数据成果,加强机构能力建设,研究出台激励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谢端纯表示,在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重要指示的引领下,海南依托其作为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宝库的独特优势,并借助自贸港政策机遇,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领域积极探索。谢端纯指出,海南在实践层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一是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引导超70亿元信贷资金投向生态环境产业、污染防治等领域,并鼓励产品创新,如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推出“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富民增收”信贷模式,助力五指山生态茶园建设;二是支持海南省政府连续三年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其中,可持续发展债券78亿元,蓝色债券42亿元,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10亿元;三是创新碳市场与生态产品机制,建设国际碳交易平台,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并完成首单红树林碳汇交易;同时,支持企业探索碳中和路径,如引进某企业在海南种植黄花梨,助力其通过珍贵树种创造的碳汇中和集团内部排放,并深度参与当地黄花梨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谢端纯重点分享了海南省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执行的全球环境基金第六增资期(GEF-6)项目,其总投资1167万美元,旨在推动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行长喻晓岚分享了湖州在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实践经验。她表示,作为COP15认定的全球唯一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湖州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相关实践:一是制度筑基,通过发布《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投融资多元化机制纳入湖州专项行动;二是金融赋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例如,支持安吉白茶茶山规范套种落叶林、长绿林植物,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助力九千余亩生态茶园及周边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同时,依托安吉县建立的首个全国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创新推出竹林碳汇系列产品,实现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服务;三是科技护航,推动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融入运营机制,并开发项目生物多样性风险“湖州数位图”。此外,针对生物多样性项目融资难这一挑战,喻晓岚指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调控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二是积极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三是引导周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