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正式成立十周年之际,2025绿金委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2025年7月4日在浙江湖州举办。年会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主持,中国人民银行和主要金融机构的领导以及来自上百家机构的专家在年会上发言,与会代表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等热点议题深入讨论。同时,此次年会发布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并设立八个分论坛,推动绿色金融领域的前沿交流与合作。
当日下午举办的“论坛二:可持续信息披露趋势与实践”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殷红主持。论坛邀请来自政策制定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多位嘉宾出席,分别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南京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旺燕,晋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贾志影,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嘉宾们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和国内外发展动态,围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最新趋势与实践展开了深入交流。
在嘉宾分享环节,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尽管全球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态度有所分化,ISSB准则凭借其全球统一基准(global baseline)和模块法(building block approach)的灵活设计理念,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ISSB整合了包括北美自愿采用的SASB准则在内的主流国际标准,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全球已经有36个司法管辖权开始采用,共代表约60%的GDP总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其他尚未在政策层面明确采用的司法管辖区,也有很多企业在实践层面自愿采用。他还提到,尽管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注热度不减,市场对高质量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为ISSB准则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南京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旺燕从商业银行视角分享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趋势与实践。她指出,披露的强制化程度不断提升,已由早期“形式强制、内容自选”逐步演变为在财政部、人民银行及地方监管指引下的实质性指导。以江苏为例,地方人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披露环境管理、自身运营影响及投融资碳排放等重点内容。与此同时,披露议题持续拓展,生物多样性、自然相关风险、转型金融和碳核算等新兴主题正加速纳入披露范围。她表示,披露方式也正加快由定性披露向高颗粒度定量化方向演进,提升了信息的可比性与决策价值,为金融定价与政策激励提供支撑。因此,数字化推动信息披露提质增效成为趋势,南京银行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在绿色金融管理系统中嵌入绿色金融业务自动识别和投融资碳核算等功能,显著提升数据采集、核算、披露的效率与准确性。张旺燕强调,信息披露正从“形式合规”到“价值挖掘”过渡 ,如转型金融从形式上看是满足披露要求,但对商业银行发展来说是战略机遇。南京银行已将转型金融纳入核心业务场景,通过认定机制、管理工具和产品体系建设,推进披露成果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
晋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贾志影结合区域中小银行特点,分享了实践观察。她表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中西部银行在产业结构、政策资源与数据基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绿色转型大背景下,也正在积极寻找切入点、培育自身特色。她指出,未来中小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重点可能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拓展披露领域,随着转型金融发展提速,相关数据、政策、产品的系统性披露正成为新方向;二是提升数据质量,当前区域内绿色数据基础较为薄弱,需依托政府、企业和第三方力量共建共享,山西省已在环保与征信等部门支持下启动数字平台建设,为金融机构获取绿色数据提供重要支撑;三是突出区域特色,作为深耕山西的地方法人银行,晋商银行正围绕煤化工与氢能等本地主导产业,探索具有行业针对性和业务可操作性的转型金融披露路径。她强调,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她强调,差异化定位与本地联动是推动高质量披露的关键。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表示环境信息披露已成为识别物理及转型风险的关键工具,助力金融机构评估资产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面对《巴黎协定》长期目标,越早系统披露,越有利于建立符合未来监管与市场要求的应对体系。尽管部分国家短期政策波动,全球“净零承诺”趋势未变,国际气候治理稳步推进。国内碳双控政策正由碳强度向碳总量控制转变,排放责任将逐级传导至企业及金融服务提供方,信息披露要求提升。她同时指出,随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等基础设施逐步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从自愿性规则向强制性规则延伸,制度建设本身正在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可用工具与实践空间。她强调,环境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气候政策的重要抓手,也将在未来政策与市场体系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围绕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及中国的影响,从信息披露角度分享了独到见解。他指出,欧美的ESG披露政策呈“减法”态势,美国政策反复,欧盟面临现实压力降低难度;中国则坚持“加法”路径,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及可持续信息披露。他强调,面对复杂变化,不能盲目跟随欧美退缩,而应理性看待现实差距和分析自身需求,有序推进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特别是在碳数据基础设施方面仍需大力提升。此外,他指出,尽管美国市场已将“ESG”作为敏感词,但投资人对气候风险信息的关注依然强烈,他们仍会从风险管理角度要求相关披露,这体现了信息披露在推动气候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轮嘉宾交流环节,嘉宾围绕环境信息披露重点议题深入讨论。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表示,ISSB准则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致力于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统一框架,降低互认成本。中国采取“趋同”路径推进准则采纳,在确保原则一致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对准则进行本土化重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准则。他指出,中国已明确设定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基本准则和发布气候准则,2030年前建成基本体系,并通过“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四个维度的拓展,实现信息披露的全面覆盖。同时,中国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对接国际规则与体现本国特色并重,下一步可从制度建设、生态建设与能力建设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合力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生态系统的健全与落地。
南京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张旺燕分享了南京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探索实践。一是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设置碳价与碳配额情景,通过财务传导模型预测高碳行业资产质量变化,并评估在实现碳达峰目标下应对转型风险的能力。二是推进绿色运营,制定全行绿色运营规划,启动全国首个零碳网点建设,实现覆盖范围一、二、三的碳排放核算与披露。三是构建投融资碳排放核算系统,基于人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等方法学,实现了算碳、比碳、用碳等功能的全线上化部署。今年,南京银行以“应算尽算”“应收尽收”为基本原则,通过系统自动筛选、自主核算,已成为国内领先的自主拥有企业碳核算能力的银行。她还强调,中小银行开展环境信息披露需聚焦“特色要突出、成本可承受、价值能转化”,以务实披露推动业务发展与市场认可的良性循环。
晋商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助理贾志影指出,当前中小银行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数据采集基础薄弱,无论在平台建设还是企业端数据获取上都存在压力,需进一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并加强与同业的经验交流。二是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系统建设投入有限,制约了银行在披露工作中的深度拓展。三是当前披露多聚焦于合规性和监管要求,如何进一步将披露成果有效嵌入风险防控、业务决策等实际应用,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表示,当前地方金融机构在推进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高、数据基础薄弱、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对国际标准的采纳也存在较高门槛,能力建设亟需加强。她建议,政府可借鉴湖州、衢州等地“碳账户”实践,推动跨部门数据整合与共享,搭建基础性的信息披露支撑体系,为不同能力层级的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数据服务支持;同时,随着国际对贸易碳足迹的关注上升,部分链主企业和出口导向型城市已建立起产品碳足迹数据集,这些数据若能共享碳核算信息,将为金融机构披露和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此外,一些气候友好的国际金融机构,如世行、亚行等,在中国的项目已引入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可作为先行示范,为地方金融机构探索新路径、积累试点经验提供有益借鉴。
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指出2024年是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出台的大年,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财政部发布可持续披露的基本准则。这两年是规则落地的关键阶段。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需重点关注两个关键领域:一是“双重重要性分析”,尤其是如何分析可持续议题对财务的潜在影响;二是气候风险的情景分析,这对建模能力和数据支撑提出较高要求。相较其他披露要素,这两方面技术门槛更高,建议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升信息披露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最后,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商银行授信审批部资深专家殷红作出总结致辞。她表示,通过本场论坛的深入交流,进一步印证了“可持续信息披露是推动绿色金融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抓手”,未来可持续信息披露将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机构韧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期待更多银行与专业机构共同推进高质量披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