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新闻中心 > 绿金新闻

2023年绿金委年会“论坛三:绿色普惠融合发展”

2023-10-12   

....

2023年9月17日,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在北京通州国际财富中心举办。这是绿金委自2015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九届年会。中国人民银行和主要金融机构的领导以及来自近70家机构的专家在年会上发言,与会代表围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绿色普惠融合发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型金融等方面的议题深入讨论。今年的年会重新回到了线下举办,汇聚了海内外的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交流前沿进展、发布20项成果,将在关键领域助力绿色金融持续创新发展。

绿金委年会在下午举办了八个平行分论坛,其中“论坛三: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由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作为主持人,邀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与政策中心负责人阚薇澜,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副行长张华,湖州银行董事长方锋杰,网商银行小微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胡毅浩,江苏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孙曙光等六位嘉宾就绿色供应链融资、绿色小微发展、科技赋能绿色普惠融合等进行交流讨论。

在嘉宾分享环节,各位嘉宾依次结合各自任职的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具体实践,各有侧重地介绍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意义、挑战与对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研究与政策中心负责人阚薇澜论述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UNDP的关注重点。阚薇澜指出,人类需要通过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来平衡自身活动对地球及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条件恶化,金融系统风险增加等。均衡平等的发展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共赢。2019年有研究表明,增加国家国会层面的女性代表人数有助于优化该国在气候变化应对和气候减排方面的整体表现;增强当地社群的领导力有利于森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提升。从绿色的角度看,自然环境的改善能够带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国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方面均已取得良好进展,是世界最大的绿债市场,也是亚洲最大的普惠金融网络之一。同时,她强调UNDP将持续围绕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工作,并希望在此过程中继续与中国有关方合作,挖掘中国在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探索更加雄心勃勃、更加切实的举措,共同促进实现“双碳”目标等一致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台州市分行副行长张华结合台州实践介绍了科技赋能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情况。张华首先指出了现阶段绿色普惠融合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应自上而下运用科技赋能手段,达到让“小贷款变绿”“绿贷款变小”的效果。其次,张华介绍了国内外的有关实践。例如,台州依托当地数智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绿色普惠应用场景“微绿达”,引导银行“认绿、评绿”,企业“用绿、享绿”,加速形成具有台州特色的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最后,张华逐一分析了科技赋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包括基础数据采集难、人力和技术衔接难、监管要求关联难等,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如搭建多方共建的小微企业信息链,推动小微企业信息的强制性披露;二是科技服务从“简”、组织架构从“专”,如推进银行绿色普惠业务的浅显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实行绿色普惠工作专人专岗;三是科技服务监管,为金融管理注入长久活力,如构建一套可支持全国各地普惠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普适性科学工具及方法学。

湖州银行董事长方锋杰介绍了地方法人银行的绿色普惠发展实践。作为一家中小型地方法人城商行,湖州银行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最主要的市场定位,将绿色金融作为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面对绿色普惠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标准不契合、小微风险高、企业主转型需求动力不足等问题,湖州银行主要积累了四方面的实践经验:一是跳出原有禁锢,挖掘代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在项目维度,不仅支持符合现有标准的“纯绿”项目,而且支持实质性的绿色项目,如小微企业绿色生产车间的建设等;同时,支持非项目类的小微主体绿色行为与技术。二是解析绿色专业技术,赋能信贷业务的风险判断。将ESG评价工具充分应用于企业筛选环节、信用评级环节等,提升信贷流程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强化系统支撑,提升标准化操作模式。湖州银行集中人力与财力打造“三化”,即绿色要素“数据化”,模型开发“精细化”,“线下业务线上化”。四是谋求银政合作,打造绿色普惠生态。湖州银行借助政府提供的白名单与大数据,打通客户的存贷汇,以绿色要素为纽带将整个产业链和群体激活。

网商银行小微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胡毅浩介绍了网商银行通过数字化金融高效激励小微经营者绿色转型的实践情况。网商银行自2019年成立了小微绿色金融部,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小微绿色金融服务提效。第一,使用主体认定方式进行提效。2022年11月,浙江省金融学会正式发布由北京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蚂蚁集团、芝麻企业信用、网商银行等单位联合起草《小微企业绿色评价规范》,这是我国首个小微企业绿色评价团体标准,通过ESG各个维度数据为小微企业绿色程度打分,整体表现更好的小微主体可以获得绿色金融优惠。第二,使用数智化方式高效完成小微绿色主体评价的信息采集、评分和用户触达。网商银行将标准中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设定为“小微绿色评级模型”,通过纯线上取数方式,采集小微经营者在线上线下多场景沉淀的数据,自动计算,动态更新评级结果。据胡毅浩介绍,主体评价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正逐步得到验证。截至2022年12月底,网商银行共完成623万小微主体的绿色认定。同时,网商银行基于对海量用户数据的长期监测发现“绿色经营发展与小微企业主体风险呈负相关性”,即“被评估企业绿色评级等级越高、风险越低”。长远来看,小微企业绿色转型有利于其健康稳定发展。

江苏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孙曙光主要论述了绿色供应链融资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孙经理认为,绿色供应链融资实现了绿色理念贯穿供应链全周期,使绿色更普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普惠更绿色;实现了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使融合更顺畅。同时,绿色供应链融资推动绿色普惠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系列难题,包括如何科学评价链上小微企业的绿色表现支持延链,如何精准量化链上小微企业的绿色转型成效支持补链,如何创新创优特色产品支持强链。结合江苏银行的具体实践,他建议金融机构与链主企业加强联动,结合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节能减排等政策标准,设置科学和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有关方整合大量数据,应用金融科技手段,综合构建ESG评级体系、碳资信体系以及碳账户体系;建议金融机构将融资便利条件与绿色表现挂钩,通过绿色供应链票据等产品精准利用链上企业的绿色表现信息;建议政府部门强化对接风险分担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贴息政策等多种政策的组合运用。

在问答交流环节,阚薇澜进一步介绍了UNDP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推进绿色普惠融合的实践,其他嘉宾则回应了同一问题,即绿色普惠融合过程应如何考虑标准建设与数字化模型的推广。

阚薇澜从三个层面展开介绍:对于绿色项目,在确定受益对象时,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联合国认定了社会层面的八类弱势群体,并要求所有项目(包括绿色项目和社会项目等)至少要让其中一类群体受益。对于普惠项目,应使用“无重大危害”(Do No Significant Harm, DNSH)原则来筛选剔除具有重大自然危害风险的项目。在UNDP的建议下,NAFMII已将DNSH原则纳入其社会和可持续性债券试点项目。

张华强调,一是绿色普惠金融的总体标准框架需要从上而下规划,各地方、各行业合力建设;二是要发挥基层市场主体尤其是金融机构的作用,从产业链、供应链等角度切入对标准进行细化补充;三是要借助金融科技降低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本,同时有关方需提高绿色普惠金融的宣传推广能力,带动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方锋杰指出,湖州银行将继续立足地方法人银行的定位,在大型国有银行和以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民营商业银行之间需求绿色普惠领域的蓝海市场,通过扎根本土、下沉网点,为普惠主体绿色发展提供差异化服务。

胡毅浩提出,实践中数字化模型的推广有可能会先于标准的建设,但总体上是二者并行的。网商银行自2019年探索并应用小微主体绿色评价模型,增强了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可行性。建议选择商贸流通、制造业、农业等小微商家集中的行业,结合供应链金融与小微主体评级拓展现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为表现优秀的绿色小微商家提供绿色金融支持。

孙曙光表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有赖于相关标准,但考虑到全国性标准建设的复杂性,有关方可探索性推出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同时,金融机构应持续深化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致辞。张海峰表示,有关各方仍需继续合作,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与特点,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探索结合供应链、主体评价、数据共享等创新模式或方法开展实践,协同深化绿色普惠融合发展。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