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政策动态

刘桂平: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初步形成 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2021-04-02   

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初步形成,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刘桂平副行长在国新办“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发布会上答问要点



要点①



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十三五”时期,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区域金融政策体系,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 一是坚持辩证思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方面,人民银行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运用金融手段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另一方面,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现代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构建完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带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靶向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探索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 三是坚持内外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务院批复的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实践中,金融开放创新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涵盖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制度供给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重要内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

● 一是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力度。因地制宜,持续推动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地。

 二是继续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加强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与创新,选择符合条件的地区推动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试点,深入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三是继续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以金融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为重点,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点②


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创新驱动的有效模式。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探索形成了以机构设立、经营机制、金融产品、信息平台、直接融资、金融监管等“六个专项”为特点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模式,相关经验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 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金融“放管服”改革、征信机构协同监管、经济金融信息共享等方面成效明显。加强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动跨境移动支付便利化、代理见证开户试点、跨境理财通等创新服务,在民生金融、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和新疆等六省(区)九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产品服务、配套政策等方面创新。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绿色债券余额1350亿元,同比增长66%。江西省赣江新区成功发行全国首单认证的绿色市政专项债券。广州市花都区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

● 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打造金融创新的新格局。目前全国已经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现在探索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主要有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简化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结算流程等10余项本外币创新业务。

● 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浙江省台州市和河南省兰考县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有效破解了“三农”和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要点③



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初步形成
体系建设和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人民银行围绕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绿色金融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政策激励约束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到位,逐步开展碳核算。其中最核心、最基础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项工作是要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这项工作已经启动。

 二是以信息披露为基础,强化约束机制。人民银行已经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下发通知,鼓励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同时积极推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发债主体和重点排放单位实现环境信息共享。

 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必须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多体现金融属性,金融也应该加大支持和配合力度。

 四是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核心,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人民银行已经对金融机构开展了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好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有效、有力、有序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五是做好风险防控。将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六是进一步加深国际合作。今年我国再次成为20国集团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联席主席。我们将与美国财政部共同牵头,推动20国集团在可持续金融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争取在今年内与欧盟共同完成《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严控海外新建煤电项目投资。

 七是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基础上,选取更多地区进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有效支持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要点④



多措并举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0年2月,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了30条政策举措。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动长三角征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构建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加强金融消费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合作。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落地。

要点⑤


金融支持制造业效果逐步显现



 2020年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的原因:一是受外部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制造业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贷款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资金需求,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还有待恢复。二是与产业结构有关。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较快,但占制造业的比重有限。三是制造业企业向轻资产方向发展,自身投资需求发生变化。
 近年来,人民银行强化宏观审慎评估,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2021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是5.62万亿,同比增长了38.8%,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了增长,逆转了前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低迷的态势,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我们相信对于制造业的投资能够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要点⑥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此必须要保持币值稳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最终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币值稳定有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涵义:

 对内的涵义是要保持物价稳定,必须管好货币总闸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明确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锚”。近年来,人民银行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作为信贷市场的基准利率,LPR发挥了调节信贷供求进而影响货币供应的重要作用,保持LPR在合理水平有利于稳住货币供应的“锚”。因此,LPR既是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LPR基于政策利率报价形成,人民银行通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D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上下波动,健全从政策利率到LPR再到贷款实际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和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现代货币政策框架。

 对外的涵义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此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引导社会预期,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要点⑦



数字人民币研发测试稳妥推进



 人民银行正在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测试工作,测试地区、测试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总体上来讲,参与机构和参与地区的反映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说,春节期间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数字人民币越来越走近我们,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相关的场景,积累更多的经验。


 我国数字人民币的设计主要是用于国内零售的支付。前期,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就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进行了技术测试,这是数字人民币试点的一次常规性研发测试工作。近期,在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泰国中央银行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对的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PVP结算)。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上是一个热点话题,很多央行在进行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央行之间也有类似的合作项目。

要点⑧


国际上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中国影响较小



 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对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起到了支持作用。
 我国坚持正常货币政策,去年2月至4月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应对措施,5月以后货币政策操作就回归正常,既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没有搞“大水漫灌”式的过度刺激,国债收益率回升后一直保持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因此无论是去年美联储推出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还是未来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比较小的。事实上,在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10年国债收益率目前在3.2%附近,较前期还有所下降,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


 下一步,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办好,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定力,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保持好宏观政策的领先态势,我们也乐见其它经济体寻求回到正常货币政策的努力,这将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要点⑨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入常态化阶段



 过去三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金融委统筹协调下,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各项任务部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总体趋向收敛。但我国金融风险是多年长期积累形成的,是体制性、机制性、周期性和行为性等因素叠加的结果,尤其当前疫情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加大,外部冲击引发境内金融市场波动,股市、债市和大宗商品市场面临震荡风险。少数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仍处于风险暴露期,中低资质企业面临融资困境,债务违约风险较高。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高杠杆中小房企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需要持续关注。 


 下一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入常态化阶段,金融管理部门还将聚焦重点领域,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同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体系,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要点⑩


持续提高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截至2021年2月末,债券市场余额为118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第二位,债券品种丰富,交易工具序列齐全,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积极稳妥推进,借鉴国际市场规则,债券市场交易和结算机制不断完善,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友好、便捷的投资环境。
 境外投资者持续积极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2月末,境外机构在境内的持债规模达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
 境外投资者类型和持债结构均保持稳定,境外央行、主权基金等中长期配置型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最多。另外,外资持债占债券市场比重约3.1%,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算比较低的。

 下一步我们还会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安排,持续推动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


要点⑪



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是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锚”。我们应当看到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债务增速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货币政策框架的这一锚定方式实际上将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机制内嵌进了货币政策框架之中,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跨周期政策设计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实现中介目标,保持了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就能够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
要点⑫


金融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

 前期,人民银行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编制,深入研究金融相关内容。

 人民银行正在会同相关部门,以及四川省、重庆市,进一步研究金融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庆市和成都市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金融方面也各有特色,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制定金融支持政策时,将在共性的基础上、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各自特色,进一步探索金融改革开放的创新举措,更好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要点⑬



规范中小银行经营行为
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近期,“彩礼贷”“墓地贷”引发社会热议。个别银行打着所谓金融创新的旗号,挑战社会痛点,引导居民过度负债,触及社会公序良俗底线,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同时,这类贷款本质是居民消费贷款,通过制造噱头的方式宣传获客,也反映出部分中小银行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对此,人民银行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规范和指导:
● 第一,要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把资金更多的投向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 第二,人民银行会配合银保监等部门对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准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指导。支持银行在风险可控、审慎合规的前提下结合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创新针对性的产品服务,对于有悖公序良俗,与国家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
● 第三,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是要让他们做到能贷、愿贷、会贷。
要点⑭



加强改进金融服务制造业工作



● 第一,督促指导金融机构优化制造业信贷结构。明确“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和“保持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速”的目标任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第二,加强和改进高技术制造业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根据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重智力”“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培养行业分析和风险评估能力,加大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服务创新;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倾斜。

● 第三,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金融服务。按照市场化和法治化原则,对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企业,做好金融服务。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