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是: 研究成果 > 政策研究

周月秋:协同推动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2017-08-21  来源:金融时报  

....

周月秋,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

近年来,我国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决策部署,基本上是围绕着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两条主要脉络来推动的。而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两个国家战略,体现的同样是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结合,两个战略的实施,也一定要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落地。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博士就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商业银行如何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认为,两大战略的推动,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经济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国际职责、增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领域。

绿色金融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周月秋:总体来看,绿色金融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明确,和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是高度相关的,绿色金融可从以下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第一,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归根到底,任何一个国家货币的国际化,都必须以一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基础。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增速由此前的高速过渡到中高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国际投资者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中国能否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中国的中高速依然是比较高的速度,放到全球看,甚至还是很高的速度,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依然很大。更重要的是,这种速度的适当下降,如果与中央将绿色发展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一起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中央旨在通过发挥绿色金融的导向性作用,把资金引导到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行业和地区,从而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观察中国经济中注意到这一点,比只看速度有点下降本身更有价值。也是从这一点出发,长期来看,绿色金融所支持的实体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是有利的,有利就有利在经济增长的质量更高。同样对全球也是有利的。可以想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作为一个对中国、对全球都有利的事,应该也是有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从而增强投资者配置和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的,所以,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以及对信心和投资的增长,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所不可或缺的基本面。

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可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丰富、更多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能不能实现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而市场的选择和最终的决定,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是不是具备投资的关键要素。比如,以标的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种类是不是丰富,流动性是不是充裕,回报是不是稳定等等,这些都是关键要素的构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关键要素也可以理解为是不是具备保持市场交易活跃的生态系统。加快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显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选择,从而促进离岸和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发展。从国内债券市场结构看,2016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人民币绿色债券占全球绿债发行的40%。在股票市场上,近些年来也陆续出台了一些以环保和绿色投资为理念的指数产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了基金跟踪和投资的标的。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稳步推进,RQFII额度逐年递增以及前不久A股纳入MSCI和“债券通”启动,打通了国内绿色金融产品同时成为海外投资者投资领域的通道。所以我一直认为,A股纳入MSCI和债券通的开启,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我们从在岸市场角度所看到的,实际上,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也是如此,一样离不开人民币投资产品规模和种类的丰富。可以想象,如果在境外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交易人民币计价的绿色指数逐步增加,也必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市场投资产品的种类,使得人民币持有者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多样性的选择不仅对于支撑投资者信心有好处,而且可以拓展投资者的选择空间。所以,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对于丰富人民币计价投资市场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第三,绿色金融产品背后所包含的负责任投资理念与环境友好意识,对于人民币在境外受到更广泛的接受、使用与沉淀有着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环境压力是全球性的共性问题,按理说,共同应对也应该成为一致的选择,可是一到减排、减污等具体问题上,一些国家习惯于把对环境破坏的责任指向别的国家而不是自己,一个很大的国家退出巴黎协定就是这种习惯的最典型的例子。所以,在面对环境压力这样的全球性问题时,我们看到的是说得多、做得少,自己做得少,希望别人做得多的局面。破解这个局面的唯一出路在于,充分认清自身责任。在促进环境友好至少已经大多数国家得到认同和响应的良好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打好这张牌,遵循共同的对话基础,讲好共同的语言。

记者:通过多年实践,我们在绿色金融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方面,获得了哪些经验?

周月秋: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家普遍面临着外汇储备不足,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美元资本回流的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在中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直观的看,可以很好地为这些国家补充美元流出带来的资金缺口。但在补缺口的过程中又必须注意到,实际投资中,这些国家在人文、宗教和政治环境方面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与国内存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这是走出去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这些地方开展人民币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服务,提供的资金支持对于补偿美元流出的缺口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资金支持本身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和绿色信托等,使得金融机构为企业和当地发展设定一道绿色屏障,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些资金支持加上了对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以及对当地社区、劳动标准的关注,在提高投资收益、减少争议、防范风险方面,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社会和企业、居民的认同,这样的人民币资产所具有的吸引力显然也会得到提升。作为银行,我们在经营中经常讲要以客户为中心,借用到这里,提供当地所需要的绿色资金,关注当地所关注的环境、劳工,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以客户为中心。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如果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联系起来看,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A股纳入MSCI、债券通等,又能够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作为投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的发达国家投资者以什么标的货币、到哪里、开展什么样的投资活动,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回报,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资本不计回报,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也注意到,秉承绿色投资和责任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是在逐步增加的,这一方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至少没有把绿色投资异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绿色投资确实在投资项目的收益上体现出来。在我们日常业务中接触到的许多客户,都对国内市场的绿色投资标的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一些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与我们进行了多次接触,试图分享他们绿色信贷和绿色评级方面的经验,我们当然很清楚,这里面有利益驱使和做生意的考虑,同时,这表明全球投资者投资过程中,对于绿色评级和评价是关注的。因此可以说,日益开放的金融环境具有了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的基础,中国大力发展的绿色金融是符合大趋势的,是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程度的,从而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 协同推动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

记者:正如您前面所谈到的,绿色金融对人民币国际化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周月秋: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和互相促进战略的落地,不是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可以做到的,需要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金融机构当然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力量。我认为商业银行可以从四个方面作用于绿色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促发展。

第一,金融机构本身要加快绿色转型,具体到商业银行,就是要在战略、架构、组织流程和业务布局上明确绿色银行的发展方向。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方面,银行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但能不能发挥主要参与者的作用,要看在国际合作中,经营是不是符合“赤道原则”的方面,融资标准中是不是加入了环境和当地社会人文的考量,因为这些不仅关系到投资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以及相关业务开展的难易程度,而且从逻辑上,直接关系到业务推进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效应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

从工商银行的实践看,这并不是一句空话。2015年以来,工商银行陆续开展了“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等一系列绿色金融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我在去年G20绿色金融峰会上,面向全球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这一研究解决的是环境对企业信用影响的量化问题以及进一步对银行信用风险传递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环境影响外部化向内部化过渡的问题,在这样的共性问题上形成的研究成果,毫无悬念地得到了金融机构的普遍关注,获得了好评,不仅有力地提升了在国际银行业的影响力,又实实在在地对工行开展国际投融资业务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第二,金融机构要加强业务绿色标准的落地,并且与国际对接。从目前来看,国内各银行针对国内的企业和政策要求,普遍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绿色信贷政策,但针对国外标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缺少一套完善的跨境人民币融资的绿色标准。循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目标,应该针对“走出去”建立有针对性、差异化的绿色信贷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境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需求。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可以从完善境外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的操作指引入手,从准入机制、限额管理、流程控制、内控检查等方面加强对风险的深入评估,并将相关经验逐步扩展到其他的融资方式。

第三,借助商业银行全球网络,在推进人民币业务的同时发挥金融机构的信息中介作用,帮助企业防范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的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在资金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资金,但仅有资金是不够的,如果缺乏当地环境、劳工保护等相关信息,还是有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事实上,我们的一些企业和项目在这方面已经是吃了亏的。相对于企业而言,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历史早一些,机构布设多一些,覆盖领域广一些,与国际社会、当地政府以及NGO组织的联系更频繁一些,在前些年的经营与国际化的过程中,还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掌握了较多的当地政府、社会等领域的信息。换个角度说,依靠银行跨国分支机构的信息联动网络,在信息收集、评估和政策分析方面可能是捷径,效率也会更高。所以,银行利用天然优势,在作为资金中介的同时,有必要发挥好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帮助客户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估当地市场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保证人民币投资的收益率,防范环境责任风险。

第四,加快跨境人民币绿色融资工具的创新。可以在完善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离岸市场人民币绿色债券的发行;也可以扩大人民币国际投融资的抵押品范围,探索碳交付保函、国际碳保理融资等产品的潜力;还可以在外汇衍生工具上推动创新,根据绿色投资项目回收期限长的特点,完善远期和掉期等相关服务。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无论绿色金融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促进二者的良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这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进,步子稳一些是为了发展更健康一些。当前,我们已经高兴地看到,政府部门、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企业和学界的相关人士,都在就此积极建言献策,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努力。

通知公告

研究专栏